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工信部网站 中字

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发展车联网产业,将推动车辆、道路、行人、云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深度交互,完善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汽车智能网联化水平,促进信息消费,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车联网产业成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车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工信部特组织制定《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下面是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目标,在车联网产业领域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与服务、车辆智能管理和智能交通相关领域,充分发挥标准在车联网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的基础引领和协调作用,为打造自主可控、具有核心技术、开放协同的车联网产业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推动车联网产业标准化工作。

跨界融合,协同推进。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成果,整合汽车、交通、通信、公安、电子等行业现有资源,通力合作,共同构建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

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科学确定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以智能控制和信息通信为着力点,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性,加快共性基础、关键技术、产业急需标准的研究制定。实现标准与车联网产业发展的结合、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结合。

鼓励创新、注重实施。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车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等方面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实现车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兼容开放、动态更新。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形成一种持续更新和协商讨论的工作机制,以开放兼容的视野给各种技术路径选择预留空间。

(三)建设目标

针对车联网产业“十三五”发展需要,加快共性基础标准制定,加紧研制自动安全及辅助驾驶相关标准、车载电子产品关键技术标准、无线通信关键技术标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标准、面向车联网产业应用的5G eV2X关键技术标准制定,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

二、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结构

(一)车联网产业概念

车联网产业是依托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交互,发展新一代汽车,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车联网产业,有利于推动智能交通,实现自动驾驶,促进信息消费,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二)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架构图

1. 建设结构图

blob.png

上图所示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图清晰地表明了国家积极引导和直接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合作的战略意图。在国家法律政策和战略要求的大框架下,充分利用和整合各领域、各部门在车联网产业标准研究领域的基础和成果,调动各个行业通力合作,共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充分发挥标准在车联网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的顶层设计和基础引领作用,按照不同行业属性划分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信息通信标准体系、电子产品与服务标准体系等分册,为打造自主可控、具有核心技术、开放协同的车联网产业提供支撑。

2.技术结构图

blob.png

车联网产业中车(智能网联汽车)、网(信息通信)、路(智能交通相关)、牌(车辆智能管理)和电子产品与服务五大重点领域的标准可分为感知层(端)、网络层(管)和应用层(云)三个层次。

感知层包含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和各种基础设施。网络层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设施、车与人等的互联互通。应用层是综合信息平台,主要是面向各种车联网产业的应用,需要构筑数据平台、运营平台和支撑平台。

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技术结构图是从技术角度对车联网产业中涉及的关键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再按照五大行业领域进行重新划分,明确各项标准在技术演进和产业推进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能够在各个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成功落地实施,发挥作用,更好地发挥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指导作用。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